告诉你一个真实的“空军大院”
作者:张聿温
“海军雄伟的大庙,空军气派的楼堂,总后高雅的礼堂首屈一指。”这句俗语在七八十年代在北京人中广为流传,尤其深受那些部队大院子弟们的喜爱。
海军的宏伟大庙,实则是指海军司令部的办公大楼;而空军的楼,则是我国空军最高指挥机构的所在地。今日所要述及的,便是这座空军的楼——北京空军大院。
位于复兴路14号的北京空军大院,堪称全市军队大院中的佼佼者。其大门前的影壁上,题有“全力以赴,歼灭入侵之敌”的激昂字句。空军大院内,由银杏树与银杏叶铺就的黄金大道,闻名遐迩。由于外人难以进入,这条北京最负盛名的银杏大道相较于钓鱼台及他处,显得尤为宁静。
七十年代初,这片区域名副其实地属于郊区。大院西侧的门口,正对着一片肥沃的农田,那里种植着麦子和玉米。而在大院东南侧的门口南边,位于今日北京西客站北侧的位置,曾有一条废弃的铁路,两旁玉米丛生,一道看似开放,实则供人随意穿梭的铁丝网横亘其间。那时的行人稀少,周边环境清幽宁静。大院东侧的马路,也就是现今的羊坊店西路,自京西宾馆西门向南延伸,两旁树木参天,浓荫蔽日,南北两端高悬着“军事禁区,禁止通行”的醒目标牌。
周边的交通状况,颇为便利。自东南门而出,途经铁路医院(现为世纪坛医院),便可抵达21路公交车的终点站。若从大院西门出发,向北步行不久,即可抵达公主坟大转盘(当时尚未有立交桥)。此处设有知名的大1路公交车线路,以及地铁。大1路之所以声名显赫,乃因其线路西起公主坟,东至八王坟,且票价不因距离远近而有所区别,均为一毛钱。
70年代公主坟环岛
在那个时代,尚无繁华的城乡贸易中心与璀璨的微商大厦,唯有那座简朴的大平房翠微商场,其货物之丰富,远胜于大院内的服务社。
空军大院,作为一座军营,其生活自然显得紧张而庄重。然而,鉴于这里是空军的高级领导机关,其生活亦显得多姿多彩,充满活力。这里汇聚了近两万名居民,无疑构成了一座微型社会。大院的日常生活和深厚的军营文化,独具特色,别具一格,散发着独特的魅力。
在空军大院日常通勤的途中,时常可见众多开国将军的尊容。其中,中将行列包括成钧、曹里怀、余立金、谭家述、吴富善、旷伏兆等杰出人物;而少将群体则有傅传作、张廷发、高厚良、薛少卿、邝任农、李世安、何廷一、叶松盛、王定烈、刘世昌等众多英才。
空军大院内部
空军大院主楼前的巍峨台阶,见证了无数英勇事迹,留下了战斗英雄、试飞勇士,以及著名作家、画家、编辑和记者的深深足迹。这里,有在朝鲜战场上屡次击落美机的英雄王海、张积慧、林虎、李永泰等;有我国运八飞机的首席试飞员邹延龄、歼十飞机的首席试飞员李中华等;有小说《苦菜花》的创作者冯德英、电影《英雄虎胆》的编剧丁一三;还有当今文坛赫赫有名的作家刘亚洲、韩静霆、乔良等;更有著名版画家、油画家宋彦圣、唐惟藻、裴长青、王金旭等;以及知名记者林毅、刘昌东、蔡善武等。空军大院藏龙卧虎,人才荟萃,这一点,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。
空军大院的规划布局既清晰又井然有序。北部区域为办公区,主要由主楼及东侧与西侧的办公楼构成。南部区域则是生活区,汇集了多栋家属楼以及食堂、门诊部、学校、幼儿园、浴池、服务社等设施。中部则是活动区,设有礼堂、宽敞的大操场以及篮球场等。而西区与东区,则是首长们的住所。
西区古木参天,院落宽敞,居住着职级最高、资历最深的领导,诸如刘亚楼、吴法宪、谭家述、常乾坤、成钧、曹里怀等。相较之下,东区院落略小,却也曾容纳过余立金、王定烈等杰出人物。然而,不论西区抑或东区,均非高墙深院,戒备森严,而是以一堵低矮的土墙,将各户人家简简单单地分隔开来。
那一年,小学低年级的孩童们顽皮至极,刘亚楼的外孙女带领一众小伙伴翻越围墙,潜入首长家中偷尝了那些鸡蛋大小的苹果。不料,苹果上残留的农药导致他们中毒,纷纷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,不得不紧急送往空军总医院传染科接受治疗,我的儿子也在其中。那时的孩子们,生活得无忧无虑,天真烂漫。
空军大院的景致之美,早已在军内外传为佳话。在刘亚楼将军生前,这里便以荣获卫生红旗而声名远播全军。随后,经过不断扩建,空军大院更是蜕变为一座花园式营区,在北京市内享有盛誉,闻名遐迩。
刘亚楼(左三)等军队领导莅临空军机关大院进行视察。
这座大院中,露天电影场每周上演的此起彼伏的欢呼声,篮球场上每晚晚餐后此起彼伏的激烈呐喊,以及战士们在大道上迈出的整齐步伐和响亮的口号声,都如同烙印般深刻在人们的记忆里。而女兵队伍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空军通信总站成了她们集中的地方。这些在男兵心中被尊称为“女神”的她们,无论是身材、容貌还是军姿,都无一不美。每当她们高声呼喊清脆的口号,唱响激昂的军歌,列队走过大道,总会吸引四周人群驻足凝望。
空军大院中藏有一所备受赞誉的幼儿园,无需多言,便是那享誉全国的蓝天幼儿园。干部子女一旦达到适龄,大约是两岁半以上,便能轻松入园,无需历经“托关系”、“走后门”的繁琐,更无需破费。孩子们可选择日托,亦或全托,而其中以全托为主。
除却幼儿园,育鸿学校亦坐落于此,涵盖从小学至高中的教育阶段,学生无需走出院落即可完成学业,实为便利之选。然而,中学的教育水平略显一般,因此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院外的初中和高中就读。在那个时代,尚无“划片”一说,诸如北大附中、清华附中、人大附中、师院附中、101中学等知名中学,均有大院子弟的身影。
空军政治部特地开设了儿童音乐班,每周的周二和周四晚上,孩子们会学习拉手风琴。而负责教授的,竟然是享有盛誉的空政文工团手风琴首席演奏员,同时也是60年代初期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教授手风琴的任世荣老师。如此高水平的艺术家,却自愿为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孩子授课,且无偿奉献,这完全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!这正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社会风气和思想境界。
沿着公主坟向西延伸,便步入了一片部队大院的密集区域,其中空军大院位居首位,其后依次是海军大院、总后勤部大院、通信兵大院、装甲兵大院、铁道兵大院以及政治学院大院等。今日的复兴路,在往昔曾更名为“八一路”。崔健、王朔、马未都、郑晓龙、陈红、叶京,以及华谊兄弟的王中军和王中磊,姜文等众多知名人士,皆出身于这些大院。或许正是这种独特的大院文化,滋养了一代人的成长。然而,这一切已然属于六七十年代的往事。
空军大院最为难忘、最为令人怀念的,莫过于其独树一帜的大院文化以及那和谐融洽的人际氛围。来自五湖四海、口音各异的军人汇聚于此,每一位调至空军机关工作的人员都非同凡响。他们各自拥有着传奇经历,具备着独特的才能,创造了辉煌的业绩,更蕴藏着无限的潜力。
昔日,众多老红军以及历经战火洗礼的战士仍坚守岗位。他们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,使得后辈们耳濡目染,机关风气纯正,人际关系和谐,大院氛围透明。例如,院中不兴串门之风,无论是西区还是东区,都难见络绎不绝的“拜访”与“服务”人群。遇到将军,行礼相待,必定得到对方的回礼,决无敷衍之态。在首长面前开会,可以畅所欲言,直言不讳。首长办公室,一般干部鲜少随意进出,但若确有要事,亦无阻拦之理。
初踏空军大院的门槛,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新干部,青涩稚嫩;而当离别这个大院,我已成为白发苍苍的退役干部。这段岁月,无疑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时光。对于我来说,空军大院不仅仅是一个家,一个避风的港湾,更是我成长的摇篮、学习的课堂、竞技的赛道和考试的场所。40年的文化熏陶和深厚情谊,又怎能不让我对她充满思念之情?
正好配资-股票配资查询网站-配资平台官网-股票在线开户正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